钧窑,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瓷以“窑变”为其独特艺术特色,窑变后的特殊成色使钧窑身价倍增。
钧瓷因釉中含有微量的氧化铜,成品瓷釉色青中带红,灿若红霞。对钧瓷窑变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写道:“
钧窑器叩之有铁声,胎质极硬,色深灰或者浅灰,带褐紫。釉色流动,五彩缤纷,极为高雅。釉的正色犹如雨过天晴后的天青色,也有玫瑰紫、大红、月白等色,其中钧红、钧紫等釉色最为突出。
钧窑釉质分呆釉、亮釉两种,呆釉生产年份较早,多月白色,有牛毛纹;亮釉生产地区较广,多天蓝色,有鱼子纹。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其艺术美。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
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釉质玻璃化程度好。钧窑器釉